2023年,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3555.5万千升,同比微增0.3%,连续第三年维持在3500万千升以上,但相较于2013年的最高点(5062万千升)差距明显。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下半年啤酒产量突然“熄火”,有5个月出现同比下跌,且跌幅有加速趋势(7月-3.4%、8月-5.8%、9月-8%、11月-8.9%、12月-15.3%)。根据中酒协的数据,全国啤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863亿元,利润总额260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8.6%和15.1%,成为去年增长最快的酒类。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头部,强者恒强的“马太效应”愈发显著。
珠江啤酒被誉为“华南王”,去年超过95%收入来自华南地区。早在2012年,公司就提出“南固、北上、西进、东拓”战略,但目前来看全国化战略任重而道远。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,这与其自身缺乏全国性超级大单品有关,反过来随着五大啤酒商以及进口啤酒品牌的不断蚕食,珠江啤酒的大本营并不稳固。很显然他们意识到这一点,加快走向高端化,2023年推出了980毫升珠江原浆、7鲜生珠江原浆等新产品,并上市首款超高端产品南越虎尊。全年高档啤酒产品(纯生、雪堡)销量同比增长15.96%,实现营收34.26亿元,同比提升15.12%。重庆啤酒已连续六年实现销量、营收、利润三大指标的全面增长,去年业绩再创历史新高。乌苏、重庆、山城、大理、天目湖等本地品牌占到公司销量的七成以上,尤其是重庆市场,重庆、山城两大品牌占比接近八成。在高端化方面,凭借着嘉士伯、乐堡、1664、格林堡、乌苏等高端啤酒品牌的出色表现,销量同比增加3.98%至144万千升。重啤持续投资乌苏品牌,在上海推出首家乌苏大大大烤,力推“吃烧烤就得喝‘大乌苏’”的消费场景。
在2013年创下137.48亿元的营收后,燕京啤酒的业绩便一路下滑,直到2022年才算止住颓势,去年录得历史新高,营收同比增长7.66%至142.13亿元;实现净利润6.45亿元,超过此前两年总和,同比增长83.02%,增速创下1995年以来最高。实现销量(含托管企业)394.24万千升,同比增长4.57%;其中燕京U8销量同比增长超36%,成为近年来业内成长速度最快的大单品之一。青岛啤酒业绩增速放缓,由于发生“小便门”舆情事件,去年第四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.37%至29.58亿元,净亏损6.4亿元;销量明显受到影响,同比减少10%。公司短期加大渠道及市场费用投入以维稳经销商及消费者,造成销售费用率同比上升9.6个百分比。去年,百威中国总收入增长12.8%,成为上市公司百威亚太的业绩支柱。销量同比增长4.3%,市场份额提升69个基点;其中,百威金尊和黑金等创新产品实现双位数增长,合并销量超过1亿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百威啤酒在中国高端市场依旧处于领先地位,去年每百升收入同比增长8.1%;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增长17.4%,盈利率扩张132个基点。截至2023年底,百威的经销城市数目同比增加19个至220个;超高端产品组合的经销城市数目则从2022年的51个扩张至63个。
华润啤酒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营业收入389.32亿元,净利润51.53亿元,同比分别上涨10.4%和18.6%。其中,啤酒业务板块实现营收368.65亿元,同比增长4.5%;未计利息及税前盈利为68.89亿元,同比增长30.6%;毛利率同比提高1.7个百分点,达到40.2%。去年,华润啤酒销量达到1115.1万千升,自2006年起,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啤酒总销量连续18年位居第一,雪花蝉联全球单品类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。但增速仅有0.5%,董事会主席侯孝海直言,表现不是很令人满意。但值得欣喜的是,华润啤酒的高端化成果已现。去年公司推出了雪花全麦纯生、无醇啤酒“喜力啤酒0.0”、中式谷物为原料的“秦始皇CPA”等高端产品,以及定价1199元的“醲醴”,进军超高端市场。全年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约250万千升,同比增长18.9%;占比22.4%,同比提升9.2个百分点。其中,喜力品牌啤酒销量同比增长近60.0%,达到60万千升,中国已成长为喜力全球第二大市场;雪花纯生、老雪和红爵等产品销量同比也均录得双位数增长。
